宝宝聪明是每个妈妈的心愿,为此每个妈妈都是煞费苦心:坚持母乳喂养、吃各种有助大脑发育的辅食、报各种兴趣班、早教班…… 但西雅图太平洋大学脑科学专家John Medina说:提高孩子智商很简单,和他对话就好了。 科学研究表明:
1995年,美国堪萨斯大学做了一项研究,追踪了堪萨斯城的42户有孩子的家庭。 他们从这些孩子9个月大开始,跟踪观察了他们2年半。结果发现:每个小时内,父母和孩子的对话次数最低的只有50次,最高的有250次,是前者的5倍。 等到这些孩子3岁了,测量智商发现:亲子对话多的孩子的智商比对话少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.5倍。 6年后再追踪,发现和亲子对话少的孩子相比,亲子对话多的孩子成绩更好。
麻省理工大学认知科学家Remeo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: 亲子对话越多,大脑中的白质束就越活跃,信息传递越高效,思维也就越活跃,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孩子聪明。 (每小时亲子对话95次和210次相比,前者孩子的大脑白质束活跃度明显低于后者) 看到这里,有妈妈就说了,我跟孩子多说说话不就好了。很欣慰妈妈们意识到亲子对话的价值了!但你真的知道怎么跟孩子对话吗? 误区一:不会发起对话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,接孩子下幼儿园的时候,妈妈往往会问“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?”孩子只能回复一句“挺好的”或者就是不接话,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啊。 这就好像两个好久不见的大人,见面第一句问“最近怎么样啊”,对方只能回一句“挺好的!” 误区二:指令性语言太多 想想看,你昨天和孩子的对话(注意哦,是对话)有几次?又都说了些什么呢?你会发现几乎没有! 我猜,你经常说的应该是:“该吃饭了”、“要去睡觉了”、“去刷牙”、“不要……”、“要……”等,这其实并不是对话。 误区三:语言环境单一 看完我们的文章很多妈妈会误以为我多给孩子说话就行,其实并不是。 要想让对话达到提高孩子智商的目的,对话的质量胜过对话的次数。对话所用词汇句子的丰富性,逻辑性,是否在对话中引导并激发了孩子的认知和思考,才是提高智商的关键。 但是生活中的语言环境很单一,能说的就那么多,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帮孩子丰富语言环境。 亲子对话做的不好,时间长了,就会出现:孩子长久停留在蹦字阶段,不会说句子;一说长句子就结巴,就更别提讲故事读绘本了。 这都是因为对话少,大脑中的白质束并不活跃,导致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跟不上他的嘴巴。 亲子对话少,除了影响脑部发育外,还会出现,孩子说话没逻辑,自己说不清,别人听不懂。 |